2025年7月8日,由未来论坛与上海星力泰克共同主办的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在上海世界会客厅隆重举行。
作为由科学家和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国际性科学奖项,未来科学大奖自2016年设立以来,始终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致力于奖励在中国内地(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做出杰出科学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
盛会不仅云集了近20位历届获奖人亲临参与,更汇聚了10多所国内外顶尖高校科学家。这场里程碑式的庆典以历届获奖者为核心策划者与参与者,组成Program Committee主导设计议程,由丁洪教授和杨学明教授担任联席主席,汇聚各学科领军者,将生命科学、量子计算、高温超导、化学催化、AI算法革命等前沿议题熔铸为思想火炬。这场打破学科壁垒的盛宴,让深奥前沿研究与公众认知在“科学进行时”中激烈碰撞。
科学峰会汇聚全球智慧,共话学科交叉与学术创新
7月8日,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科学峰会在上海世界会客厅拉开帷幕,峰会汇聚了全球顶级科学家,围绕生命科学、物理、化学、数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前沿领域,展开了一场场深度学术报告与跨界对话。
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2022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Program Committee联席主席杨学明在视频致辞中表示,未来科学大奖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表彰在中国及港澳台地区取得世界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见证了中国基础科学研究的卓越进步。值此十周年庆典,组委会突破传统学术报告框架,聚焦"未来"核心命题,邀请生命科学、物质科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等五大领域的顶尖学者,通过五场专题论坛、双报告加对话的创新形式,立体化呈现科学探索的魅力。这场思想盛宴既是对科学家群体的致敬,更是对青年一代的科学启蒙,期待以庆典为火炬,点燃更多青少年的科学梦想,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力量。
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长、李政道讲席教授、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2016-2018),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Program Committee联席主席丁洪在开场致辞中表示,十年来,未来科学大奖至今已评出了39位杰出获奖人。庆典荣幸地迎来了17位获奖代表,共同绘就了一幅璀璨的科学星空图。本次庆典创新的由历届未来科学大奖获奖人首次集体担任策划者,深度参与议程设计。他们以专业视野为我们构建了一个跨学科、前瞻性的交流平台。盛会不仅是学术思想的碰撞,更是科学探索与公众认知的桥梁。令人期待的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对话青少年,让科学精神薪火相传;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文献梳理及文献展项目,系统梳理发展历程,面向公众开放以激发科学兴趣、传递科学力量。
生命科学专场研讨会 - 塑造未来生物学
在“塑造未来生物学 - 生命科学专场研讨会”中,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免疫学讲席教授、2023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者、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 Program Committee 委员柴继杰作为本场研讨会的Session Chair,在致辞中对到场来宾表示感谢,并对演讲嘉宾卢煜明教授、管坤良教授,和对话嘉宾李家洋教授、李文辉教授、刘勇军博士、施一公教授的学术背景以及科研经历进行了介绍。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香港中文大学李嘉诚医学讲座教授、香港科学院院长、2016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者、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Program Committee联席主席卢煜明,以《创造分子诊断领域范式转变》为题进行主旨报告。他指出,血液及其他体液中的游离DNA为癌症、产前以及其他疾病的早期无创诊断开辟了广阔的探索空间。其中一个方向是关于“游离DNA片段组学”的新兴领域。在该领域中,人们发现游离DNA的片段化模式可以为癌症等疾病提供重要的诊断线索。另一个方向是利用游离DNA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疾病,而不仅仅是诊断当前的疾病。而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有望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进步。
西湖大学讲席教授、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管坤良,以《细胞和器官大小的调控》为题进行主旨报告,介绍了mTOR和Hippo信号通路在细胞生长和器官大小调控中的作用。他指出,我们身体内的细胞大小和器官大小均受到严格调控,然而,对于调控其大小的内在机制,人们的认知仍处于初级阶段。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TOR信号通路在细胞生长和细胞大小调控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它通过响应生长因子和营养物质等上游信号,促进生物合成过程并抑制降解过程。管坤良教授表示,在健康个体中,不同器官的相对大小能得到精确维持。Hippo信号通路是调控器官大小和组织稳态的关键因素,主要通过调控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来实现。Hippo通路整合了广泛的细胞外和细胞内信号,包括细胞间接触、细胞形态,以及化学和机械信号等。
对话环节,由柴继杰教授主持,邀请卢煜明教授、管坤良教授,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主任、2018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者李家洋,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教授、2022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者李文辉,华普生物科学创始人、小路生物创始人、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2018-2023)刘勇军,西湖大学校长、2017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者施一公,分别围绕“未来肿瘤领域可能产生的突破性进展”“智能育种在技术及应用层面的挑战”“生物医学领域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融合”“未来基础医学领域和临床转化医学之间的协同”“ AI如何塑造未来生物学的研究模式”展开交流,并围绕生命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未来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
管坤良教授认为,肿瘤早期诊断有望通过分子水平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未来可能实现从致死病到慢性病的转变。肿瘤免疫治疗需从单靶点向多靶点并结合细胞治疗转变,同时应加强对肿瘤转移机制的基础研究。
李家洋教授指出,智能育种能大幅缩短育种周期,从传统8-10年缩短至3-5年,但面临决定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型与表型数字化的解析、适配与重构的挑战。同时,需构建环境与基因互作适配的数据库,并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生物技术实现高效育种。
李文辉教授表示,病毒学挑战在于预防急性传染病和治疗慢性感染。需更加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并研发储备共性技术平台。期待通过深入研究病毒潜伏与激活机制,开发有效且最好是广谱的抗病毒药物,消除慢性感染危害。
刘勇军博士称,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界限模糊且互补,免疫学成果已转化为众多变革性药物,需从应用中发现新问题、新机制,推动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紧密结合。
卢煜明教授提到,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医学相辅相成,但人才培养模式不同,需加强医学科学家(physician-scientist)的培养。他建议通过特别训练计划和职业发展规划,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的有效协同。
施一公教授认为,AI技术如AlphaFold颠覆了传统生物学研究模式,可从三维结构倒推生物学功能,这是人工智能对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个巨大贡献。科研工作者尤其是学生要拥抱AI,用好AI,利用AI拓展科学研究的边界,同时要打好基础,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跨学科合作,让自己走得更远。
物理专场研讨会 - 未来已来:量子、超导、核聚变
“未来已来:量子、超导、核聚变 - 物理专场研讨会”由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所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2021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张杰担任Session Chair,他在致辞中系统梳理了专场嘉宾的学术成就,详细介绍了陈仙辉教授、丁洪教授、潘建伟教授、薛其坤教授以及其本人的学术背景及科研经历。
张杰教授以《用激光聚变点亮未来》为题进行主旨报告。他指出,2022年12月5日,美国实现了净能量增益的惯性约束核聚变反应,标志着人类首次掌握了可控核聚变能技术,对人类社会向非碳基终极能源的变革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张杰教授从对能源技术变革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作用分析开始,介绍了核聚变能的发展历史与未来发展趋势,展望了我国迈向核聚变能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科学部主任、2023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陈仙辉,以《量子物质中的演生现象和展望》为题进行主旨报告。他指出,对量子材料中演生现象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同时也可以为在精密探测、电子信息和能源相关方面面临的瓶颈问题提供新的技术方案。他系统地介绍了量子材料的概念、发展和其中丰富的演生现象及其应用前景,并重点介绍高温超导、拓扑量子材料中的演生现象,以及它们在信息和能源新技术中的广阔应用前景。
在对话环节中,张杰教授担任主持,并与陈仙辉教授,丁洪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2017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潘建伟,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南方科技大学校长、2016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薛其坤,共同聚焦物理学领域的前沿科学发现,分别围绕“未来20年最具颠覆性的科学变革”“ 未来50年最具突破潜力的方向”“量子计算机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场景的关键瓶颈”“光学与超导量子计算路径”“聚变能时代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与改变”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的学术分享与讨论,共同探讨物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张杰教授认为,物理学作为科学体系的基石,着重训练的是科学思维方法。对于渴望拥抱未来的年轻人而言,扎实学好物理知识至关重要。他指出,2022 年美国实现核聚变输出能量大于激光输入能量是人类迈进核聚变时代的重要里程碑事件,预计 20 年内聚变能将走进千家万户,为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革。
丁洪教授指出,从未来时间维度看,20 年内最具颠覆性的当属通用量子计算机。未来50 年则要聚焦 AI for Science。在科研设施方面,硬 X 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与量子计算等领域紧密相连,可用于调控拓扑能带、验证高温超导机理等。同时,大科学装置产生海量数据,借助 AI 挖掘,有望推翻现有理论或发现全新物理规律,推动科学不断进步。
潘建伟教授表示,未来 20 年,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的融合将成为重塑人类文明的关键方向。对于未来 50 年,年轻人应选择自己热爱且能吸引自己的研究方向,因为只有热爱才能持之以恒。在量子计算领域,目前超导量子计算相对更具优势,但未来可能是光和超导结合的路径。
薛其坤教授指出,未来 20 年,有可能会实现受控核聚变。如果实现,这将会永久性地解决人类能源问题,为工业革命提供强大支撑。而未来 50 年,室温超导若能实现,将带来科学与技术的重大变革。通用量子计算机的实现及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将推动人工智能计算方式和算力发生重大改变。同时,学科交叉至关重要,“More is different”的理念值得倡导,他鼓励年轻人热爱科学,积极探索神奇的自然界,为科学事业贡献力量。
陈仙辉教授称,未来 20 年,核心关键材料有望成为引发人类变革的重要力量。未来50 年内,室温超导的实现将带来诸多领域的突破,如医疗磁共振、量子计算冷却等成本瓶颈将被打破。在超导应用方面,液氮温区超导应用广泛,铁基超导体具有优异特性。未来,优秀的科学家需具备批判性思维、发散性思考等品质,广泛涉猎不同学科知识,坚持探索重大科学问题。
化学专场研讨会 - 化学助力美好生活
下午场以“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