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马立)金秋时节,长白山腹地的兴林生物桑黄种植基地: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桑黄大棚焕然一新,一株株饱满厚实的桑耳身披“褐金铠甲”,一幅幅五彩斑斓的丰收画卷徐徐展开,欢乐的氛围与 “森林黄金”特有的清香交织在一起,弥漫着空气中每个角落。农户们一个个手持剪刀弯腰弓背,指尖顺着桑黄肥厚的菌盖轻轻一旋,那金黄色的“宝贝”稳落竹篮,望着一筐又一筐沉甸甸的桑黄穿梭棚间,内心无比温暖。再细看农户们泛着劳作后的红晕脸庞,不仅承载无尽的喜悦,更寄托着对未来的期望。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提出要“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桑黄产业契合文件中品牌建设、科技赋能、三产融合等政策导向。文件强调支持特色农产品技术创新,桑黄种植技术创新可申请专项科研资金支持。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DBS22/039-2024《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桑黄》,规定了桑黄的术语和定义及相关要求。作为吉林省特色农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今年的桑黄产量再创新高,产业丰收的背后,离不开“政府+企业+基地+农户”模式的有力支撑。据悉,白山市累计投入1200万扶持资金,由白山兴林生物科技林春宇董事长牵头,在浑江区打造核心产业集群,贯通多个行政村形成产业带,统一为农户提供菌种、技术与回收“一条龙“服务,通过”保底收益+分红“等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在产值突破、品牌升级与标准完善的多重驱动下,丰收的红利正沿着产业链条持续惠及种植户,为乡村振兴与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注入持久动力。而今这朵承载千年药用历史的神奇真菌,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力引擎。

日前,随着“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加速,国际市场对桑黄药用价值的认可度持续提升,未来一定成为市场空间的重要延伸。2024年我国桑黄提取物出口额已达1.38亿美元,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对药用真菌高度认可。从产业生命周期看,桑黄正处于从资源驱动向科技驱动转型的关键期,其药用价值的深度挖掘与市场转化仍有巨大空间。未来随着临床数据积累、产品形态创新及消费认知深化,桑黄有望成为继灵芝、虫草之后又一具有战略意义的药用真菌产业,必将撑起新型产业的市场蓝海。

据了解,白山市之所以能成为全国桑黄产业的核心高地,源于不可复制的自然禀赋与科技赋能的双重加持。这里雨量充沛、植被茂盛,森林覆盖率极高,为桑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天然环境。为突破野生资源稀缺的瓶颈,白山兴林生物科技公司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团队等科研力量深度合作,构建起从菌种研发到加工销售的全链条标准化体系。如今人工种植3年的桑黄,其多糖、黄酮等有效成分含量已优于同等年份野生桑黄,为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