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1   星期六    站内搜索
字号大小:
0

2025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论坛暨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年度论坛召开

2025-10-31 17:35:05    作者:消费时报网
核心摘要: 2025年10月31日,一场聚焦“数智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播”的思想盛宴——2025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论坛暨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年度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隆重召开。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承办,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首都高端智库理事会指导。

掌握时代脉搏,赋能传统文化。2025年10月31日,一场聚焦“数智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播”的思想盛宴——2025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论坛暨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年度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隆重召开。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承办,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首都高端智库理事会指导。

本届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副院长杨越明教授主持,邀集政界领导、学界专家与业界代表开展“三方跨界对话”。共同拆解数智技术如何为传统文化“破圈”注入新动能,探索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落地路径,最终为首都乃至全国文化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可参考、可应用的智库解决方案。

开幕盛况:共襄文化盛举,擘画数智未来

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市社科规划办主任翟德罡在致辞中强调,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数智技术的迭代升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北京市社科联发挥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等重要功能。翟德罡主任高度评价了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在服务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服务首都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中所贡献的“京师智慧”,并指出本届论坛需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以时代为观照推动古今对话,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学科、学术、话语体系贡献首都经验。

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市社科规划办主任翟德罡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康震教授代表学校致欢迎辞。康震副校长在致辞中指出,数智技术为我们创新性地守护、解读、传承中华文脉提供了强大的赋能工具和全新的表达场域。作为师范教育的排头兵和“双一流”建设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将“培育高质量文化传承创新体系”作为学校发展规划重点建设任务。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是教育部与北京市在创新体制机制下合作创办的新型研究机构,也是首批“首都高端智库”试点单位中唯一一家文化特色类智库。康震副校长充分肯定了研究院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领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并期待与会专家深入探索数智技术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前沿路径。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康震教授


主报告发布:数智赋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表达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于丹教授以“数智赋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表达”为题发表主旨发言,旨在通过构建数智应用路径,破解文化传承难题。

智库不仅仅是文化现象的观望者,更应该是文化前沿的瞭望者。于丹教授指出,每一次技术的突破性跃迁,都必然伴随文化形态的创造性重塑。文化和科技不是物理组合而是一种化合反应,要用好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机遇,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北京依托全国文化中心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双定位,形成了技术、场景、生态三大优势,在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文体娱融合、文博文创四大领域探索出了“首都实践”,展现出了“北京智商”与“北京情商”。

在数智赋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现实挑战方面,于丹教授坦言存在智能技术契合文化场景不足、文化传播缺乏精准性;文化符号数智转译失准,技术赋能与文化内核存在割裂;国际传播面临技术壁垒,中文语料库的“西化”制约文化认知等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于丹教授

基于对数智技术发展趋势的洞察,于丹教授提出了数智赋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路径和策略:首先,以通用人工智能(AGI)为核心构建“五维文化体系”,破解技术应用浅层化问题。其次,数智时代的核心是连接,需建立理念、技术、传播协同创新三大抓手:理念上从“保存实物”转向“保护与活化并重”,用技术激活文化内涵;技术上整合跨领域技术,形成“技术集群”;传播上通过“云逛展”等轻量化、互动性产品,使文化受众转变为文化传播参与者,构建“专业机构+大众用户”共同参与的文化传播生态。

在如何借助数智共情推动北京声音的国际化表达方面,于丹教授指出:其一,构建跨文化传播数智案例模型与语料库,以故宫、卢浮宫为典型案例,挖掘文明内涵,为北京声音国际化提供案例支撑。其二,摒弃“Artificial Intelligence vs Humanbeing”的零和思维,将人机协创角色升维为应用者、融入者、进步者,优化文化服务与数智体验。第三,着力推动北京文化产业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培育形成文化大模型、数字文博、智能演艺等文化新质生产力,打造沉浸式项目延长文旅链条,建立“云平台”等扩大北京 IP 影响力。

于丹教授强调,有效的文化传播应该是文而化之,而非文而不化。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将继续贯彻“知行合一”的使命,做行动着的知识分子,为服务于北京文化发展建言献策。


主旨发言:多维视角碰撞,共谋创新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陈丽以“数智时代教育‘道’的创新”为题,探讨了颠覆型技术如何引发教育哲学与范式的根本性变革。在数智时代浪潮下,教育正经历从“术”到“道”的深刻变革,颠覆型技术正推动教育体系发生全方位转型,不仅提升教学效率与灵活性,更重塑知识观与学习方式。知识从单向传授转向“群智涌现”,学习成为构建网络的过程,联通主义理念逐渐成为教育新范式。陈丽教授强调,教育“道”的创新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亟需构建开放、联通、终身化的教育新生态,以适应社会对高质量、全时空学习的新要求。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陈丽

山东大学特聘教授范玉刚围绕“数智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理念、视野与眼光”,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思考。范玉刚教授强调,数智技术能够将人文精神转化为数字形态,突破代际认知的鸿沟;创新大众文化的逻辑骨架,提升文化内核的表达力;推动传播从单向转为多主体交互,以玩法和文化的耦合实现意义共创;还可通过情感计算来量化感召力。范玉刚教授指出,以数智技术赋能文化“两创”,需立足中华文化主体性、秉持文明互鉴,传播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守正创新助力文化现代化与文明复兴。

山东大学特聘教授范玉刚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周敏教授以“智能化时代中国企业文化出海新路径”为题,分析了中华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新路径与新范式。周敏教授指出,中国当前在全球软实力排名中整体位居前列,但在价值观传播等关键维度仍存在提升空间。企业是文化出海的核心力量,以东方航空、中车集团、中国石化为代表的中国企业,通过有效融合传统文化与数智技术,实现了品牌人格化塑造、内容年轻化表达。周敏教授强调,文化传播需秉持 “利他性” 原则,在坚守文字定力、夯实基本功的基础上,以小切口折射大图景,用软表达彰显硬实力,让中国故事真正引发世界范围内的情感共鸣。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周敏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未来影像研究与创作中心主任陈刚教授以“中国电影的数字化转型与产业重塑”为题,探讨了数字技术对影视内容创作与产业格局的深远影响。在数字技术浪潮的冲击下,中国电影产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数字化转型与结构性重塑。陈刚教授指出,电影工业制作流程已从传统线性模式转向以数字资产为核心的虚拟制作,LED幕墙、实时动捕等技术正重塑电影叙事逻辑。与此同时,观影习惯的碎片化推动消费生态向两极发展:一边是追求极致沉浸的影院大片,另一边是契合分众审美的线上内容。陈刚教授强调,构建以数据要素为中心的生产与消费生态系统,推动线上线下资源整合,是中国电影在数字时代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路径。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未来影像研究与创作中心主任陈刚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杨越明教授从数字场景着手,阐述了科技赋能世界文化遗产的多样性表达。首先厘清了三组关键关系:数据化是与时间赛跑、将遗产转为数据格式、数字化是与时代共进;扩散侧重提升知晓度,传播侧重深化理解;适度商业化促进产业开发,过度商业化则透支遗产的无形价值。当下的保护传承存在历史自然损失、空间观察局限、时间体验不足等痛点,因此需要推动大众从认知者逐步转变为行动者。杨越明教授提倡秉持“以资源为本、技术为媒、创意为核”的理念,来探索世界文化遗产表达新可能。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杨越明教授


圆桌讨论:聚焦区域实践,提炼创新经验

在圆桌讨论环节,于丹教授与来自文化企业、产业园区、老字号品牌与科技公司的多位嘉宾,围绕“数智时代传统文化区域性创新与传播”展开对话。

圆桌论坛

北京天桥盛世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徐晓辉以厂甸庙会非遗保护为例,阐述如何通过元宇宙、AR等技术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吸引年轻群体。在动画领域,提出“内容为王、科技为翼”理念,强调既要运用AIGC等新技术,更要夯实文化内核。认为文化创新需遵循市场逻辑,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通过年轻化表达实现从“接触”到“接力”的非遗传承。

北京东方嘉诚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北京文化产业园区协会常务副会长甄军表示,在数字化时代,企业实践相对被动,理解当代年轻人的喜好是不断焕活的重点。甄军以宏恩观的腾退与活化为例,强调数字化矩阵、数字化空间与数字化管理是最典型有效的实践方案。利用新媒体打造数字化矩阵,深挖IP内容;因地制宜打造数字化空间,通过数字化的展示和交互进行场景营造,以实现破圈与引流;用数字化管理支撑当代企业的数字化运营模式。

北京内联升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北京福履布鞋文化博物馆馆长程旭分享了内联升品牌的创新转型,从传统老字号到跨界联名、文化体验空间的探索。内联升品牌不仅跨界到咖啡领域,还建立了足协文化博物馆,试图让非遗“活”在当下。尽管北京线下零售业态面临着转型压力,内联升依然通过直播成功突破地域的限制,通过短视频承载“老号新生”的理念,目前有85%的成交量来自新客,说明数字化转型有效打破了传统客户固化的瓶颈。

维魔科技创始人/CEO、VR导演范帆分享了XR技术在推动传统文化创新与传播方面的实践与前景。他指出,近年来XR技术快速发展,如今全国已有近2000家XR影厅、数百部VR电影内容产出,行业已迎来重要转折点。他介绍了其公司推出的《浪浪山小妖怪》《鬼吹灯》等XR电影项目,强调通过新技术与年轻人喜爱的IP结合,打造沉浸式体验,吸引Z世代关注。范帆呼吁更多年轻创作者加入,共同以创新媒介推动传统文化面向未来的传播与发展。

论坛嘉宾合影

本次论坛成功汇聚各界智慧,为数智时代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指明了实践路径。作为深耕文化领域的专业智库,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自2012年6月成立以来,始终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为核心课题,注重“研用结合”,让智库智慧落地生效,持续为首都文化繁荣发展注入“智力活水”。

过去未去,未来已来。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将持续推动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助力“首都经验”走向世界,让“中国智慧”照见未来。让我们共同见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数智浪潮中焕新出发、生生不息!

媒体聚焦更多

五大行高管年薪或难逃“腰斩”命运
央企高管降薪风声渐起,作为金融业里最“高大上”的国有五大行(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或将最先受到冲……

  • 杭州明日起全面放开住房限购
  • 杭州明日起全面放开住房限购
  • 杭州明日起全面放开住房限购
  • 杭州明日起全面放开住房限购
  • 杭州明日起全面放开住房限购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